置頂文章

八月 18, 2007

[教育手札]只有知識.夠嗎?

  這陣子讀了商業週刊對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斯的專訪文章-「網路散播知識的速度,遠比學校教育來的有效率」,網路散播知識的速度確實遠比學校教育來的有效率,只是對於網路的知識庫是否能夠替代學校教育呢?似乎,愈來愈多的訊息在傳遞著網路學習可以取代學校教育,但,細想卻又有那麼些不周全。也許,學校教育的功能隨著時代的演進,還是需要很多的調整及改革,慢慢的隨著知識的容易取得及獲取成本的降低,減少了學校在傳遞知識功能的重要性,但是,學校教育是存在著一些無法由虛擬網路世界所能取代的,我能想到的便是「與人相處的能力」。有時,聽到或看到文章,總是會略為緊張,看到一些專長學者及家長重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人的成就除了是知識的累積外,其實有許多的經驗、能力不是從文字、圖片所能獲取的,比如說「什麼是朋友?」,對於朋友的定義是經過生活中與人交往的經驗中累積出來的智慧,人際相處的智慧往往是需要在許多的親身經驗中不斷磨練及吸收他人經驗而逐漸內化的能力,在一個以二至三人組成的教育環境中,是否能夠提供這部份足夠的生活經驗是很令人懷疑的。

  雖然,網路已經慢慢變成生活必須的工具,人似乎愈抑賴網路科技,卻也愈來愈遺忘了什麼叫做「人」,人愈來愈像是累積知識的機器,對於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那一種美善的感覺愈來愈漠視,像是專訪文章中提到當記者訪問吉米威爾斯時,兩人之間隔著一台筆記型電腦,但是受訪者卻一邊分心著網路上的電子郵件,交錯在虛擬與現實的世界之中,也許我永遠不知道記者當下的真正想法是什麼,但我卻認為記者可能感覺並不舒服,我想人與人面對面談話時,為什麼許多的禮節都告訴我們要注視對方?是因為這樣能夠對方覺得你是專注在與他進行語言及心靈上的交談,可以確認彼此是否瞭解到所要表達的意思,或許,受訪者並不是不想尊重對方,只是愈來愈多科技化的人,似乎對於選擇性或是無法選擇地放棄了這樣的認知,在乎的不是對方是否獲得正確的訊息,而是「我」是否能夠同時遊走在虛擬及現實世界中、「我」是否應付了這兩個世界裡所有的事。會不會因為網路的發達,愈來愈多的人失去了與人面對面溝通的能力?是不是愈多的人失去了讓別人覺得幸福的能力呢?是不是愈多的人不再把人當成珍貴的生物,反而覺得虛擬世界裡的帳號才是生物?

  依然相信,學校教育裡有許多無可取代的經驗,那怕是與同儕的衝突、遇到容易或不易相處的老師及同學,或是同學之間的競爭與鼓勵,更甚至是異性之間的相處,都會是構成百科全書裡無法包羅的項目,卻是形成一個人性格及價值觀的重要過程,不知為了追求更多的知識放棄了這些潛在的智慧是不是值得的?那大概又是一個類似人性本「善」或「惡」的問題了吧!!遊走在虛擬及現實兩端的E世代,是否能夠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衝點呢?或是這將是個徹底數位化的世界,一切只有二分法:是與不是、對與錯、存在與不存在、有與無、美與醜、真與假?

---------------------

相關的新聞報導:

  1. http://www.ettoday.com/2007/08/01/327-2135229.htm
  2. http://news.cnyes.com/dspnewsS.asp?rno=3&fi=%5CNEWSBASE%5C20070802%5CWEB881&vi=32269&sdt=20070723&edt=20070802&top=50&date=20070802&time=15:40:01&cls=index1_headline
  3.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7771
  4. http://news.yam.com/reuters/computer/200708/20070817620995.html


發佈者: 莊志明 at 10:57│  點閱次數 (1066)│ 修改文章管理迴響[教學檔案]教學札記

回應文章

 

發表迴響

(必要)
authimage
   

Powered by LifeType. Design by colaccl.com


Bad Behavior 已經阻擋了 229 個過去 7 天試圖闖關的垃圾迴響與引用。